S01_1棄養計畫    

古典悲劇往往側重善與惡的戰爭,我們總希望良善勝利,邪惡挫敗;但是現代社會的悲劇卻是善與善的戰爭,不論那一方得勝,都是令人碎心的結果。

移居加拿大的印度裔作家羅尹登‧米斯崔,描述印度孟買底層人物的社會寫實作品《棄養計畫》,讓人聯想到2012年橫掃無數影壇大獎的伊朗導演Asghar Farhadi之作品《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以及今年在金馬獎大放異彩的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ILO ILO),這些描寫可能發生在你我周遭的生活困境,從一個小小的事件出發,如同滾雪球般的牽扯出祖孫三代,數個家庭之間的人性糾結,同時將印度的種姓制度、宗教信仰、政黨傾軋、貧富差距與移民夢,融入到問題的核心之中,讓一個可能發生在許多印度家庭中的尋常事件,猶如人性萬花筒般的在令人眼花撩亂之餘,產生猶如希臘悲劇般的巨大衝擊力道,事件中的每個人,所做的行為,都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但這些決策,都徹底的改變了他人的生命與人生,也再度的印證了Asghar Farhadi曾經說過的名言:現代社會的悲劇是善與善的戰爭,不論哪一方得勝,都是令人碎心的結果。

S03.2in1  

S02.2in1  

《棄養計畫》的事件起始於罹患了帕金森症與骨質疏鬆症的老人納里曼,在一次意外事件骨折後,因不良於行需人照顧,從而衍生安置與照顧的問題,兩個家庭,一個是未婚的養女養子庫蜜與賈爾、一個是已婚且育有兩子的親生女兒羅珊娜,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燙手山芋,各自產生的人性化反應為:養子養女心理上無法接受必須幫沒有血緣關係的父親把屎把尿,雖然有著較為寬敞的空間,經濟上也還過得去,但卻用盡各種理由,把養父當作人球般的送到親生女兒家中;而親身女兒,雖然對於身體上的照顧不排斥,但卻沒有足夠的空間與金錢來扛起這額外的負擔,讓家中負責養家活口責任的夫婿葉札德因壓力頓生而漸生反彈,原本生活得即有點拮据的四口之家,為了掙得更多的金錢,成員各自都犯了一些錯,也都做對了一些事,從中他們更了解了彼此的善與惡;而養子女們,為了持續有著讓父親有家歸不得的正當理由,謊言越編越大洞,終致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後果。

 S01.2in1   

我認為,可以將這部人物之間的關係交錯綿密的現代浮世繪中的凡夫俗子們,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的人,屬於錯得情有可原:
養女庫蜜屬此類,雖然所有棄養計畫的構思皆是由她而起,但即使久病都無孝子了,更何況是面對沒有血緣關係,甚至親生母親是因其而死的養父,如何能要求其盡孝道?庫蜜的反應,是絕大多數的人會有的正常反應,在我們對其行為感到不齒的同時,是否該反思,若身處同樣的情境,能否表現得更好?庫蜜犯的致命錯誤不在棄養,而是不夠冷血,因為她仍想在人前保有面子、仍想粉飾太平,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所編織的謊言,弄假成真的對她反嗜,讓她付出了無以復加的代價,庫蜜的下場是不折不扣的悲劇,但平心而論,她所犯的錯和他得到的報應,是不符合比例原則的;另一個錯得情有可原的人物是羅珊娜的小兒子,也是全書的冷眼觀察者杰漢格,為了分攤額外的家計,百般掙扎與同學的誘惑下,杰漢格選擇了利用老師所賦予他的職務來收取賄賂,雖然行為的本身不值得鼓勵,杰漢格也付出永遠失去老師信任的代價,但動機卻相當值得同情與寬恕,知錯能改的他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一絲希望

第二類的人,屬於錯到迷途知返:
養子賈爾屬此類,在棄養計畫中總是被牽著鼻子走、看似易受煽動且毫無主見的賈爾,屬於心中仍有良知的族群,雖然被動的隨庫蜜起舞,但其潛藏的良知卻和庫蜜的謊言同步增長,當謊言到達頂峰時,賈爾的良知也全然的覺醒了,《棄養計畫》中絕大多數的人最終能夠得到幸福,賈爾可說是居功厥偉,雖然看似溫吞柔弱,但卻是書中面對困境,唯一能想出一個兩全其美方案的智者,賈爾的智慧,隱含了印度在跌跌撞撞的發展歷程中,仍有著溫吞中帶著智慧與希望的未來

第三類的人,錯到明知故犯:
故事的核心人物納里曼即屬於此,曾於大學擔任教授的他,有足夠的智識了解印度社會的不合理現象,但了解並不代表有作為,納里曼犯所犯的錯正是優柔寡斷與不作為,就像《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中的Spike Lee一樣,點了火卻隔岸觀火,任星星之火燎原開來,甚至蔓延到己身,雖然他了解種性制度的不合理,但當父母親人反對,他也沒有堅持立場,無奈又無力的選擇離開自由戀愛下、身分地位不匹配的愛侶露西,甘於接受父母的安排,與帶著兩個小拖油瓶的雅敏斯共結連理;而當露西糾纏,已另組家庭的納里曼,又展現出優柔寡斷的特質,不忍讓露西心死,明明該堅持卻不堅持、該斷得乾淨卻又藕斷絲連,間接的造成了兩個女人的身亡,也種下了養女庫蜜潛意識中的仇恨種子,這或許也導致了庫蜜後續棄養的執意妄行;此外,明明知道自己被當作人球會對親生女兒造成負擔,但納里曼卻也沒有誓死反對(抗),反而選擇讓自己的心思返回年輕時造成終身遺憾的迴路之中,雖然可能是帕金森病症的影響所導致,但或許也是另類的不願意面對現實,納里曼的所有決策,都一再的導向到這部印度悲歌的原點上,沒有他明知故犯的不作為,或許許多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S04.4in1  

第四類的人,屬於一錯再錯,甚至始終不認為自己有錯:
故事中花最多篇幅描述的人夫、人父、人(半)子的小型百貨公司店長葉札德即屬於此;面對生活的困境,葉扎德想盡各種辦法的掙扎,只為了自己能夠回復到往日的一嚮貪歡,而非著眼於如何與老婆羅珊娜共患難,在未發生骨折事件前,他三不五時嘲諷庫蜜與賈爾的不孝,但當盡孝道的任務轉移到他自己身上時,與庫蜜賈爾同樣與岳父毫無血緣關係的葉札德,表現得更絕、更不孝,他不但從未協助照顧納里曼,甚至悍然堅持兩個仍有愛心想幫忙的小孩也不得幫忙照顧岳父,只為了不願弄髒自己跟小孩神聖的手,直到問題頓解,在好奇心與罪惡感的驅使下,他才幫忙幫岳父把屎把尿一次,雖然驚覺這麼耗費體力與耐心的事老婆居然每天可以行禮如儀,但卻也是驚訝大於慚愧與自省;此外,他看不起鄰居,但為了錢他卻可放下身段尋求開設地下賭場的鄰居薇拉的協助簽賭,等到初嘗甜頭後,又猶如電影《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中吃蛋糕的小男孩一般的,食髓知味的展現出貪婪的嘴臉,甚至不加思索的賭上全家賴以維生的生活費;葉扎德是個極端的投機份子,他利用了雇主卡普爾對他的信任,猶如電影《冰血暴》(Fargo)中的William Macy般的,弄假成真的重傷了雇主一家人,等到傷害發生,卻又毫無廉恥的認為這不完全是他的錯,而是命運所開的玩笑,甚至天真的認為雇主家人虧欠他一個另類的正義,除了自己之外,葉札德沒有信仰,連信仰都只是協助他消弭心中罪惡感的工具而已,所以他膜拜重程序步驟與型式,而非著眼於懺悔的內容,他認為所有的責任都是他人導致的:岳父的負擔是庫蜜賈爾造成的,庫主的意外是朋友偉斯拉與濕婆神軍黨造成的、對於有恩於他的賈爾他毫不感謝與尊重,甚至視若無物,把別人的大禮視為理所當然,認為是自己應得的,他的人生一再的卸責、始終不認為自己有錯,但其一言一行都看在冷眼旁觀的兩個兒子清明的眼裡,也因此,當書末象徵純潔希望的葉札德,才會覺得自己真正的父親不見了,他看到的只是一個永遠禱告個不停的米蟲陌生人….

S05.4in1  

S06.4in1   

《棄養計畫》,利用極長的篇幅,細膩的描述了孟買居民的生活困境,以及為了生存,善意的出發、錯誤的決策所衍生的種種人性與反應,這幾個家庭的困境與因應,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從而衍生的蝴蝶效應,同時,這些反應其實也隱喻式的象徵了印度社會的縮影與問題,書中唯一從不犯錯且始終逆來順受、堅毅執著,讓人看到生命中陽光的角色其實只有羅珊娜,她總是做得多說得少,關心憂心與不留敵意仇恨,以父夫子為天,隨遇而安並懂得感謝,從她以及知錯能改的小兒子與賈爾身上,我們看到了這個國家為何即使有著諸多的社會問題,但卻也慢慢的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是這些堅毅正向的能量與人性,造就了今日的印度;同時,在收集資料的同時,我也很驚訝的發覺,同樣描述平凡人物的困境、同樣以寫實的手法描繪在地化風土民情的新加坡電影作品《爸媽不在家》,也在孟買電影節中獲得了最佳導演(陳哲毅)及女主角獎,這個處於新舊文化交替、人口眾多、現代與落後並存、多次發生大規模流血式的社會抗爭事件、龍蛇雜處的風情萬種城市,讓我們看到了兼容並蓄的包容力與關懷能量,也看到了印度未來的希望。

S01_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ab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