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awrenceBlockInt.jpg 

史卡德與羅登拔,是卜洛克筆下的兩個極端,史卡德的複雜豐富了羅登拔的寫意,羅登拔的喜感柔和了史卡德的嚴肅,兩系列作的互補堆疊出完整且全面的紐約風情

被歸類為冷硬派大師的卜洛克,創造出推理史上極為經典的私家偵探-馬修‧史卡德,承襲自達許‧漢密特筆下的(Dashiell Hammett)的山姆‧史貝德、大陸偵探社的無名探員,以及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所創造的優雅私探菲力普‧馬羅,讓這一脈相承、風骨堅毅的可以抵擋住任何狂風暴徒的冷硬私探們,構築出推理史上最令人動容與迷醉的私探鐵三角,也把推理小說從通俗消遣的層次帶到文學的殿堂之中

簡介卜洛克的五大系列作品-(上)

1.私探馬修‧史卡德系列(Matthew Scudder):

02_C_Scudder.jpg 

這是卜洛克最知名,評價也最高的推理系列,也是隨著卜洛克的年齡,一路成長臻至成熟的系列作,書中的無牌私探馬修‧史卡德,原本是個有酗酒問題的刑警,在一次行動中誤殺了無辜的小女孩,讓他的世界崩落瓦解,一拿起槍來就會不停的抖動,也因此無法再繼續從事警探的工作,離了婚,背負著良心十字架的史卡德,一邊過著與酒精為伍的爛醉生活,一邊則為了餬口展開幫人解決問題的私探生涯;
從「父之罪」開始,我們一路追隨著這位人格有著許多缺陷、不斷尋求良心救贖的私探,陪他面對潛藏於具有八百萬種死法的紐約市,並展開一場場怵目驚心、殺意滿佈的驚悚之旅;隨著時間的推移,系列作當中的史卡德,從與世界格格不入、為了贖罪在每回完成任務時會將所得的十分之一奉獻給教堂、點根蠟燭,到了後期徹底的融入城市的律動之中:不只加入了匿名戒酒協會,還與對理財有著異常天份的從良妓女伊蓮過著相濡以沫的熊抱生活;史卡德在這冷漠與熱情並存、充滿矛盾的紐約市中,藉由對交付任務的執著與不放棄,展現出一咬住就不輕易鬆口般的獵犬風骨,也因此贏得了黑白兩道友人的情誼:從與屠夫米基‧巴魯有著風雪故人來,不需言語的相知相惜(這個角色大概是偵探史上最夢幻,最無法歸類的超級大配角了),到與聰穎靈活、有著悲慘身世但卻始終樂觀的暗巷小混混阿傑產生猶如父子般的親情,其他諸如患有白化症的酒保丹尼男孩、有品味原則的皮條客錢斯、總喜歡拿點買帽子錢的警探喬‧德肯等,都一路伴隨著史卡德成長,讓踽踽獨行的荒野一匹狼變成了繁花錦簇的紐約良心,這些性格鮮明,跟著史卡德一起歡笑、驚恐,甚至面對死亡的友人,也成了支撐系列作的最大力量

史卡德的系列作,每部作品都冠以相當聳動的書名,洋洋灑灑的16部鉅作:
1976年,The Sins of the Fathers(父之罪)
1976年,In the Midst of Dead(在死亡之中)
1977年,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謀殺與創造之時)
1981年,A Stab in the Dark(黑暗之刺)

1982年,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八百萬種死法)
1986年,When the Sacred Ginmill Closes(酒店關門之後)
1989年,Out of the Cutting Edge(刀鋒之先)
1990年,A Ticket to the Boneyard(到墳場的車票)
1991年,A Dance at the Slaughterhouse(屠宰場之舞)
1992年,A Walk Aong the Tombstones(行過死蔭之地)
1993年,The Devil Knows Your Dead(惡魔預知死亡)
1994年,A Long Line of Dead Man(一長串的死者)
1997年,Even the Wicked(向邪惡追索)
1998年,Everybody Dies(每個人都死了)
2001年,Hope to Die(死亡的渴望)
2005年,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繁花將盡)

02_E_Scudder.jpg 
這16部系列作,談的幾乎都是與死亡、生存相關的議題,也預示了自911事件以來,紐約人在面臨突如其來與毫無理由的暴力時,該如何自處並持續無懼的面對人生;總喜歡揣摩死者在生命被毫無理由中斷的前一刻,腦袋中究竟想些什麼的史卡德,藉由場場的謀殺案,尋求真相與真理,並獲得心靈的救贖;從「八百萬種死法」的崩潰痛哭,推演到「酒店關門之後」的優雅耽舊,到了「到墳場的車票」後,作品的血腥指數急速攀升,充斥許多冷血凶案與慘無人道的虐殺,場場的血之洗禮都像是一幕幕受洗的過程,也都象徵了新生的力量,雖然在「每個人都死」了後,卜洛克試圖藉由對連環殺手的追兇過程,與罪惡力量的反撲來為系列作再創另一波高峰,也的確營造出蒼涼與唏噓的終局感,但是食足衣豐的老熊,感嘆再多的「繁花將盡」,渴求再多對「死亡的渴望」,似乎都顯得狗尾續貂與有些無病呻吟,也讓系列作自然的走向了終點

有很多國內的評論家稱史卡德是紐約犯罪的「行吟詩人」,主要是因為史卡德在系列作當中,並非靠什麼了不起的推理才能來破案,能夠告慰死去的亡者靠的就是一張嘴與一雙腿:總是走不累的雙腿,讓他穿梭在紐約街頭的各個教堂、酒吧、戒酒團體的聚會場合、餐廳等,在這些場所中,史卡德透過一雙嘴不斷的打探消息與追蹤任何可疑的線索;他也總是留連忘返於死者亡魂的棲身之地,藉由反覆憑弔與同理心境的模擬,來撫慰這些戀戀不捨的孤魂,將這些存在你我週遭的暴力事件當作是一首首悲傷的詩歌般的吟詠與咀嚼,這種悲天憫人的襟懷或許就是行吟詩人的來由…


2.雅賊羅登拔系列(Bernie Rhodenbarr):

01__C_Burglar_10.jpg  

柏尼‧羅登拔是個有著高度生活品味的雅賊,闖空門是他的正職,經營書二手店則是他的副業,雅賊系列走的風格跟史卡德系列的沉重風格不同,屬於比較優雅、輕鬆詼諧的路線;系列作剛開始的設定是讓羅登拔在一次次的闖空門竊案中,無端被捲入一些麻煩事或兇殺案之中,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柏尼不得不利用自己機伶的頭腦與靈巧的雙走來替自己平反,找出嫁禍給自己的真兇與真相;同樣模式在「喜歡引用吉卜齡的賊」之後開始有了新的化學變化,在該集中,柏尼豢養了一隻具有棒球天賦的無尾曼島貓雷佛,開始與喜歡揩油的雷‧柯希建立比較密切的利益關係,重要的是,總是獨來獨往的柏尼和寵物美容店的女同志店長卡洛琳,經由竊案的關係而結識,意外的擦出天雷勾動地火般的亮麗火花,兩人藉由逗趣生動與尖酸刻薄兼具的對話,產生了極具賣點的效果,所以後系列作的後續發展,讓兩人變成了默契十足,但卻始終不來電的推理拍檔,案件的風格也不再是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而為的推理,轉向接受竊盜的委託任務,謀殺則退居為非必要的因素;因為是雅賊,又不想走血腥風格,所以後續的案件,幾乎都跟藝術、文化、文學有關:藉由一次次的闖空行動,羅登拔與各種藝術品、收藏品,甚至是像沙林傑這樣的名人有著一次次的邂逅與火花,涵蓋的範圍包括了蒙德里安的畫作、泰德威廉斯的棒球卡、沙林傑的親筆簽名照、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典型推理情節….可以說每次的案子都是一場場美國文化的介紹與巡禮;系列作的調性輕鬆、對話詼諧逗趣、機巧睿智,加上情節總是巧合得散發出黑色喜劇般的的異常喜感,所以吸引了一票比較陽光、比較不喜歡史卡德那樣過於黑暗深沉風格的讀者,幾乎是相斥的兩種風格也得到一種巧妙的平衡:史卡德的深沉複雜豐富了羅登拔的輕鬆寫意,羅登拔的喜感睿智柔和了史卡德的嚴肅與堅毅,這兩個系列作,讓有交集的讀者彼此得到互補與喘息的空間,堆疊出完整且較全面的紐約風格
1977年,Burglars Can't Be Choosers(別無選擇的賊)
1978年,The Burglar in the Closet(衣櫃裡的賊)
1979年,The Burglar Who Liked to Quote Kipling(喜歡引用吉卜齡的賊)
1980年,The Burglar Who Studied Spinoza〈閱讀史賓諾莎的賊〉
1983年,The Burglar Who Painted Like Mondrian(畫風像蒙德里安的賊)
1994年,The Burglar Who Traded Ted Williams(把泰德威廉斯交易掉的賊)
1995年,The Burglar Who Thought He Was Bogart(自以為是亨佛萊鮑嘉的賊)
1997年,The Burglar in the Library(圖書館裡的賊)
1999年,The Burglar in the Rye(麥田賊手)
2004年,The Burglar on the Prowl(伺機下手的賊)

01__E_Burglar_1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ab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