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版_3  

試著把個人的宇宙放大,把情境壓縮到生死存亡,你會發現到良知毫無作用,在叢林中的您,只能任憑殺戮的天性帶領您走向生天

許多人在看待貴志祐介榮獲2012年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NO.1的神作《惡之教典》,會以一種人性善惡論或是精神分析的角度來剖析小說主人翁:蓮實聖司的非人行徑;和《大逃殺》類似,這些看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說在虛擬的架構上,希望帶給我們的應該不僅僅只是生理上的反應,而是更為深邃的意涵及省思:若嘗試將視角拉遠放大,從物種或是人類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看,或許這些屠殺都只是必要之惡,而且驚悚之處在於你會不帶感情的覺得這些殺戮都是合情合理的。

從處女作《第十三個人格ISOLA》,歷經《黑暗之家》、《青之炎》,一直到《惡之教典》,寡作卻部部叫好叫座的貴志祐介,總喜歡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出發,探討惡意的滋生與全然的純惡,這些總是讓讀者瞠目結舌、驚恐揪心的異常人格所衍生的犯罪事件,在貴志祐介2012年的顛峰之作《惡之教典》中,更是發展到了極致:從為了情感或貪婪所衍生的連續殺人事件,放大到了如同電玩遊戲一般的限時限額集體屠殺事件,而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阻礙犯罪者持續在舒適王國中扮演地下君王的小石頭雖然僅有少數人,但為了掩飾一連串如滾雪球般不斷擴大的悖德犯行,犯罪者居然僅基於藏葉於林的理論(殺一個人會被深究原因動機,殺五十個人就僅僅只會被視作精神異常),就可以毫無感情、冷靜且充滿節奏的執行消滅整班學生的縝密計畫。

1.4in1_3  
《惡之教典》的小說,篇幅極長,在日本及台灣都分為上下兩集出版,上集側重在主角蓮實聖司純惡人格之養成,以及如何透過縝密的精算,一步步的排除王國的各個障礙,表面上他長袖善舞,充滿教學熱忱,是眾多學生的偶像及學校高層的救火隊,不論是霸凌、考試舞弊,或是體罰,不管對象是難搞的家長、暴力的熱血教師,或是利益薰心的高層,任何看似極為棘手的燙手山芋,到了他手中都可以輕鬆的迎刃而解,但對於蓮實而言,每一次的危機處理,卻都是經過精心設計與精密計算的,其中隱藏著權力擴張及排除異己的深層動機(包含了對付烏鴉福金);有別於惡評如潮的同名改編電影,受限於時間不得不捨棄許多推疊主角個性的描述,小說的上集,花了極長的篇幅,以插敘或回憶的方式,詳實記載蓮實的怪物人生,中心的論述在於:人生而有情感與同理心嗎?這些有別於禽獸的道德良知與真善美相關的情感,是人生而有之,抑或是為了適應多數人認同的價值觀,經由社會化的過程模仿學習而來的?(很湊巧的,最近讀到首藤瓜於的《腦男》以及沼田真帆香留的《百合心》,也探討了類似的問題)若是後者,人或許可以經由反覆的練習,學到如何在同類面前展現純善純美的性格,而得以無害的隱身於芸芸眾生之間,但在內心深處,卻無法真正理解與認同違反天性的價值觀;事實上,在人類當中,或許存在著少數人,天生是不存在著同理心及任何情感的,這些人僅存有動物的天性與生存的本能:物競天擇下,唯有在赤裸裸的競爭與殺戮之下勝出的勝利者,才得以獲取較多的資源及繁衍後代的機會,而在競爭的過程中,任何行動與手段都是為了增加勝出的籌碼,無關道德,僅論生存。

2.3in1_3  
這樣的理論讓人不禁想到了《蝙蝠俠黑暗騎士TDK》中的片段,為了自己的生存,人類會選擇按下按鈕殺死毫不相干的人嗎?雖然電影中的人,選擇了不按鈕,但若劇情是眾人在小丑的煽動下,選擇了按下按鈕,應該也不會令人覺得意外吧?另外,類似《搶救雷恩大兵》之類的情境,通常也能逼迫人展現出最原始的天性,前線的士兵對於引發戰爭的動機或與無法理解與認同,但在兵戎相見的那一刻,只有你死我活、只有毫無感情的屠殺才能確保自己的生存,在那一刻,任何同理心與道德都是蕩然無存且毫無意義的,而或許貴志祐介在《惡之教典》中描繪的蓮實,在每個人生階段、在每個生存環境中面臨的,都是這樣的情境,所以會做出極為誇張排除異己的行動,就不那麼令人感到意外了。

TDK  

雷恩     
《惡之教典》上集,側重在心理層面的描述與堆疊,在福金與霧尼兩隻充滿不詳烏鴉以及不斷出現的謀殺口哨主樂章之開場下,一步步冷靜卻暗潮洶湧的鋪陳邁向大屠殺與毀滅的終局,讀者前半段會像在觀賞一場場工於心計的後宮甄鐶傳,像是在氣候晴時多雲偶陣雨之下搭乘一班平穩行駛的列車,但閱讀至下集,尤其是最後1/3的部分,這班原本穩定行駛的平快列車,卻會突然變成一班失速狂奔的高鐵列車一樣,一路狂奔到底,直至失控出軌且血流成河;不過下集後半段的描述,就很類似高見廣春的《大逃殺Battle Royale》,著重在補獵學生的過程,但因《惡之教典》的補獵空間更為密閉狹隘,搭配更為壓縮的時間,使得卸下完美教師面具的獵殺者蓮實補獵的過程更令人感到震撼與驚心動魄,尤其是當這些鉅細靡遺殺戮過程的細節描述,輔以蓮實藏葉於林的理論以及猴王的王國理論時(堅信王國的法則由他制定,不容任何人撒野),更令人覺得生理心理上受到雙重震撼,但對於僅存在著生存原始動機與本能的蓮實來說,這些殺戮都是為了追求內心平靜之下所衍生的必要之惡,這些受害者或被獵者,也都只是在生存競爭之下,被具備著更為強大力量的自己,給淘汰終結掉的無名生物罷了(所以重點在數字,不在於是誰了)。

3.2in1_4   
《惡之教典》,同時令人聯想到幾部似曾相似的電影:

1.  由恐怖作家Stephen King的小說《四季》中的《腐敗的夏》改編的電影《是誰在跟我玩遊戲》(APT Pupil)及Michael Douglas很久以前主演的一部電影《城市英雄》(Falling Down):為了掩飾一個謊言,必須要編織更多的謊言,蓮實藉由一連串大大小小,被世俗認定為犯罪的行為,來構築屬於自己的王國,犯罪行為像是玩火般的越玩越大,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洩露其本性的學生,這種一步步墜入魔道的情境很像上面兩部電影的描述,前者因意外發現鄰居和善的老伯是前納粹軍官,原本僅為了繳交暑期作業而對其展開脅迫,但在互動的過程中卻一步步的在心理上也轉變成惡魔,終至變成一個濫殺的怪物;後者的主人翁Michael Douglas,原本僅僅只是個在塞車的車陣中,覺得受夠了一切,想丟下車子一路走回家的遭資遣上班族,但一路上卻不斷的遭遇種種陰錯陽差的阻礙,也陰錯陽差的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的排除障礙(甚至連火箭炮都出現了),蓮實為了掩飾犯行,用更大的犯行來覆蓋前一個犯行的行徑,跟這兩部電影給人的感覺極為類似

4.3in1_3  
2.  《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這部描述光鮮亮麗的華爾街金童,在紙醉金迷的金錢世界中迷失了自己,縱情酒色的過程中,從誤殺開始,藉由一連串(想像)的殺戮,來紓解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同儕比較之下所面對的壓力;會覺得此片和《惡之教典》有點神似,倒不是因為一連串的虐殺情節(可能實際上也沒有發生,一切可能都是主角自己的想像),而是當為了掩飾自己(想像)的犯行,不得不持續展開屠殺,在完成一連串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完美殺戮後,於酒吧中即將情緒崩潰時,不經意地抬頭,主角看到了酒吧中電視的新聞片段,突然,他即將崩潰的情緒平復了下來,一切突然通通都釋懷了,原來電視上撥放著一些戰爭的片段:美國或第三世界之間的對立,可以因為一個政策或指令在瞬間按下某個按鈕,屠殺成百成千的無辜民眾,只為了滿足特定宗教上的堅持或維護特定區域國家的利益,舉著正義或天命或利益的大旗,可以不帶感情的屠殺未知區域不知名的活生生人類,那麼為了生存,以及持續的擁有眾人艷羨的高薪及紙醉金迷生活的自己,為何不能持續而心安理得的殺戮?


這樣的論調,和貴志祐介在《惡之教典》中所要討論的主題有點神似,或許只要把視野拉高,把情境壓縮,把人性絕對生而為善的論點摒棄,讀者會很驚訝地發現,每個人心中都存在一個自私自利,為了生存或活下去而不惜犧牲別人成全自己的本能人格….能夠有這樣的體會,或許就是作者在極為譁眾取寵的校園大屠殺情節描述之外,想要帶給讀者最大的反思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ab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