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in1.jpg

晦暗深沉的基調,與對人性赤裸裸的描述,構成了浦澤直樹的長篇漫畫巨作-「怪物」,要提醒讀者在閱讀前,先確認自己是否具有跟Neon一樣吞下膠囊的決心?

「怪物」是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的第五部長篇作品,也是獲得漫畫界奧斯卡獎-手塚治蟲獎的巨作,這部作品,對浦澤而言,算是漫畫生涯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分水嶺,它讓浦澤從家喻戶曉的陽光美少女運動漫畫家,轉型成為能深刻描繪人性的漫畫大師,在「怪物」之前,浦澤與編劇勝鹿北星合作的「危險調查員」,也成功的塑造了優雅陽光的考古學博士兼保險調查員-奇頓太一,透過件件保險調查事件,對人性、夢想及戰場的殘酷也有著諸多的著墨,透過「危險調查員」,浦澤汲取了優秀編劇的養分,將累績的巨大能量一舉在「怪物」中爆發出來,延續了「危險調查員」對人性的探討,但卻更加晦暗深沉與撼動人心。

 

「怪物」一作,主要在探討善惡的本質、這些人格特質是否可透過後天來塑造?以及善惡特質藉由何種養分滋長?藉由場場驚悚、發人省思與生動的情節,浦澤探討了許多原本極其嚴肅且深沉複雜的心理學命題,並對傳統善惡二元論的價值觀提出了鏗鏘有力的質疑,也因此,在日本成了許多心理系學生必讀的教材及論文的研究主題,一部漫畫可以做到影響社會與學術理論,使得怪物跳脫了漫畫純粹以娛樂為主的目的,成為一部深刻闡釋人性的殿堂級作品。

 

看了「怪物」,除了心理學外,也讓我想到經濟學….

 

 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最完美的市場是在一隻「完全看不到的手」(即市場機制)的運作下達成,所以古典經濟學派反對所謂的外部干預,認為物競天擇是最佳的市場法則,每個個體盡其所能掙扎求生,死生全憑一己的努力;記得經濟學老師曾舉過一個例子:非洲坦尚尼亞島海灘上有許多烏龜在那裡孵化、破繭而出,但並非所有烏龜都能幸運的存活下來,孵化出的幼龜若能從沙灘安全到達海洋中,存活下來的機率相當高,但在這段路程中,常會有海鳥來攻擊他們,曾有遊客看到許多幼龜遭受海鳥的襲擊,覺得不忍心,便走到海灘上拾起幼龜直接將他們放到海洋中,其他的幼龜看到這種情形,以為海灘已沒有安全顧慮,便奮不顧身的衝往海洋,結果遊客一走,海鳥便群起而下,擄獲更多的幼龜,在這裡,遊客的行為是所謂的「外部干預」,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善」,但是由於違反了市場機制,反而導致了「惡」的結果,所以根據經濟學的分析,善的出發並不一定導致善的結果,善、惡並非相對或是二元的。

 

 「怪物」這部作品,就是圍繞在這個主題上打轉;人的生命是等值的嗎?這是故事的主人翁-天馬醫生一開始對自己的質疑,同樣一個瀕臨死亡邊緣的病患,因為身份的差異(一個病人是有錢人、一個是貧民窟的百姓),遭受到不同的待遇,一個受到良好的醫療活了下來,一個卻含恨而逝,天馬在反省過後,認為醫生的職責是在救人,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因此,在另一次的救援手術中,他選擇了救助小孩而不去救治市長,小孩活下來了,他卻因此而被醫院冷凍,原本的女友-院長千金因此離他而去,唾手可得的外科主任寶座也因此而不保,同樣的,善的出發點,並沒有導致善的結果,也因此讓天馬對人性徹底失望。但故事並沒有因此而結束,以流程圖加以解釋:

善的出發à施於善的標的物上à使發起行動的人產生惡的結果(違反常理)

修正的結果:

善的標的物必須產生惡的行-à使發起行動的人產生善的結果(同樣的違反常理,但是數學理論說得好:負負得正,所以違反常理+違反常理=合乎常理)

 

這樣的觀念事實上是很恐怖的,在故事中,為了闡述這個觀念,作者將存活下來的「小孩」(以下稱之為John)複雜化成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個體,為了報答天馬醫生,他殺害了醫院中所有官僚式的決策者,讓天馬醫生重回外科主任的寶座,天馬醫生在不知情下,對於命運荒謬的安排覺得啼笑皆非,也對善惡分際的價值觀產生了動搖與質疑;事實上,怪物的劇情若就此打住,對於啟發思考已經具有相當的份量了,但是浦澤直樹的野心更大,為了彰顯人性的光明面,使思考邏輯回到正常(即善的出發導致善的結果)他安排了主角放棄了善的結果,並企圖消滅善的標的物(John),因此,一連串亡命追逐過程便展開了,有點像溫德斯導演的公路電影,藉由一場場的邂逅與萍水相逢,天馬醫生對於人性不斷有新的認知,也在場場追逐John的過程中,一步步揭開導致John成為惡魔背後的歷史悲劇;這樣的劇情,有點類似絕命追殺令(The Fugitive---同樣所屬職業為醫生的主角,在追逐兇手的過程中不斷的感化、救助他人,同時,荒謬的,透過John不斷無情且精準的出手,天馬醫生也不斷的對人性絕望、質疑,對純惡的恐懼也不斷的增強。

 

浦澤直樹在「怪物」中,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大量的探討跟記憶有關的議題,因為重點在記憶的探討,所以時空的前後交錯大量的出現,也因此,讓人物的因果關係有如記憶拼圖或黑色追緝令般的不斷的變換與重新洗牌,也再次的讓善惡的分野更加的糢糊化;另外,透過記憶不斷的重組,讓真實與存在變成是可操弄的;類似狄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人的存在是透過他人的記憶來得到驗證,若是孤獨的存在或是抹除與自身記憶相關的人事物,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就會變成虛擬與不真實,書中亦正亦邪的John,為了抹除回憶,讓自己變成不存在的個體與恐懼的代名詞,透過層層心理遊戲的操弄,如同惡魔般的將人性玩弄在鼓掌間。

 

善與惡是可以操弄的嗎?人類是否存在著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怪物」一書中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多次的質疑,但是卻從未給過明確的答案,也或許是各種可能性都有,不驟下結論,但對於惡的形成,浦澤則歸咎於人類的作法自斃,所以在惡魔種種冷血殘虐的背後,涉及了納粹時期的人類改造計劃-東德的孤兒院實驗場中讓純真的兒童在互相殘殺中訓練為完美軍人的人格改造計畫,種種違反人性的實驗,養成了絕對的惡,所造成的諸多恐怖後遺症,教人不寒而慄,此外,雙重人格、心靈感應、制約、反制約的等心理學相關的內容也不斷的出現在書中的許多章節之中。

 

a1_2in1.jpg  

除了心理學之外,個別出現的「小故事」與弔詭的「虛擬童話」我覺得是「怪物」最為迷人的地方,舉個小故事的例子:女主角為了學習殺人的技巧求助於金盆洗手的殺手,殺手告訴主角他沒辦法再碰鎗了,原因是有一次在執行任務時,透過准星瞄準器看到被獵殺的對象正在喝咖啡,被獵者加著一匙匙的糖,第1匙、第2匙、第3匙,當加到第5匙時,殺手口中突然充滿了咖啡的香味,從那時候起,他就再也沒辦法扣下任何的扳機了;虛擬童話的例子:惡魔要用吃不盡的食物跟兩個肚子很餓的人交換靈魂,A同意交換,胃口大增,吃下了眼前看到的所有東西,吃得很撐的A在肚子撐破的臨死前說:「早知道就不交換了」,而不肯出賣靈魂交換食物的B最後餓死了,在臨死前則說「早知道交換就好了」;再另一個虛擬童話的例子是有個脾氣溫和的怪物想要擁有名字,惡魔給了他John這個名字,但是卻需用他的好脾氣來作交換,擁有名字的怪物在脾氣變壞之後吃光了所有鄉鎮中的人,雖然有了名字,但是卻沒有任何人叫他John這個名字了….這些小故事的組合與多面相的意涵,在在呼應了「怪物」的中心思想-「作對的事不見得是對」、「存在的意義」、「珍惜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除了嚴肅得令人透不過氣來的情節外,「怪物」的畫風也令人耳目一新,浦澤直樹歐式的畫風迥異於傳統日式漫畫的筆法,精準的呈現出各式人種的特色與角色的個性,也奠定日後「20世紀少年」及「冥王」兩部更精采作品的基礎,在「怪物」中,浦澤的成熟畫風涵蓋了歐洲的田園風光、中古世紀的古堡、萊因河畔的景致,人物表情的刻畫也生動寫實,雖然是靜態的漫畫形式,但是卻猶如影片一般的充滿了動作感,讓讀者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人物內在情緒的起伏及迫力,因為臨場感實在太強,讀者往往會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閱讀「怪物」,或許不是件輕鬆的事,但卻讓人對善惡有更進一步的體認,雖然不至於對人性失去信心,但卻能明瞭黑暗總伴隨光明而生的道理,人性雖總是有許多的不完美,但也因為這不完美造成的缺憾,讓人生多了一點追求的熱情與執著的勇氣,也或許,這樣不完美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雖然灰暗的主軸或許無法獲得所有讀者的認同,但我喜歡怪物多面向啟發讀者思考各式人性盲點的基磐;這是一部格局龐大,精心推砌的傳世巨作,內容豐富到再多的簡介都無法書盡它的內容,或許就像駭客任務中的孟斐斯提供的建議:若你有勇氣選擇知道真相的話,就請吞下膠囊,但是一但吞下你就回不了頭了

簡單介紹幾部浦澤直樹的佳作:

1.危險調查員(Master Keaton):主角是一位大學的考古學講師,兼任保險公司的理賠調查員,到世界各地調查各式各樣的理賠事宜,中間介紹了許多考古學的知識、偉大的藝術作品並提出萊因河可能為歐洲文明起源的質疑(有點像是印第安那瓊斯)。---(尖端出版社)

master-keaton.jpg 

2.終極傭兵(Pinapple Army):主角是一位退役傭兵,專門接受委託訓練別人保護自己,裡頭傳授了許多求生的技巧,並對冷戰結束後的間諜組織及戰爭型態提出許多質疑及見解(有點像是馬蓋先)。(尖端出版社)

3.以柔克剛(Yawara)、網壇小魔女(Happy!):此兩部是以運動為主,較為輕鬆及搞笑。(東立出版社)

4.20世紀少年(20th Century Boys):童年時與玩伴共同規劃出未來世界的景象,在成年後一一的被神密宗教的領袖-朋友,一一實現,包括了散播致命病毒的機器人、箝制人類思想的世界領袖,主角賢知跟姪女神乃是人類的唯一希望,推翻暴政,揭穿朋友毀滅人類的假面具、搶救疫苗拯救人類(東立出版社)

20th-century-boys2.jpg 

5.冥王(Pluto):依據手塚治蟲的作品:原子小金剛-地上最強機器人之章所改編的作品,是浦澤向手塚致意的作品,描述未來的世界是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世界,前半段的主角是機械人警官蓋吉哈特,後半段則是小金剛,兩位充滿人性的機械人在調查一系列科學家及機械人的謀殺事件中,發現其中存在著毀滅人類的陰謀,最完美的機械人存在嗎?機械人有如同人類般的忌妒、憤怒與憎惡嗎?機械人基於什麼原因要拯救人類?這部作品以機械人的角度出發,來闡釋人性,歌頌愛與希望,就像手塚那些傳世的作品一般,不論經過多少時間,永遠都散發出璀璨耀眼的光芒。(東立出版社)

a2_2in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ab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