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三月,是一個值得台灣推理迷記憶註記的日子,在寒風細雨中,艾倫坡終身大師獎(The Grand Master Award)得主Lawrence Block,在臉譜出版社第三度以高規格的方式重新推出了「馬修史卡德系列珍藏版」的機緣下,歷經了18個小時的飛行,第三次抵台,感謝台灣讀者對他的喜愛與支持,過去曾經錯過此系列的讀者,千萬別再讓這絕對可改變您過去所有閱讀經驗的機會擦身而過了。
距離1976年,Lawrence Block筆下的戒酒無牌私探馬修‧史卡德(Matthew Scudder)首次在處女作《父之罪》(the Sins of Father)中現身,已將近40個年頭,其間這一系列以紐約為背景、充斥了冷血謀殺、殘虐犯罪與殺機重重的作品,1997年在唐諾先生的引介推薦下,從《八百萬種死法》開始,一直到2012年的第十七部作品《烈酒一滴》,在台灣的推理書市造成了猶如原爆似的迴響與轟動。
本質相當晦暗深沉的命題,卻因為主人翁馬修‧史卡德迷人的特質、充滿人性糾葛與救贖的元素、永不放棄一但咬住就不鬆口的執拗性格,以及讓每個不分戲份多寡的配角都閃耀著璀璨神采的神奇筆力,讓Block的Scudder系列,超越了類型小說的限制,將推理小說書寫到了文學的高度,除了吸引許多台灣純文學界人士的推崇閱讀外,也因為這種正向動人且極其細膩深刻的意涵,讓Block的小說在台灣意外的擁有極高比例的女性讀者。
Block的小說,共分為幾類,最著名的是無牌私探的馬修‧史卡德(Matthew Scudder)系列,其系列作是採取一種real-time的寫作手法,隨著書寫時間,主人翁像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般的,會隨著時間而老去,同時歷經各種政經情勢與城市的更迭換化,犯罪的手法與本質也不同,但不變的是史卡德對正義的堅持,以及,總是以步行或搭地鐵的方式,來調查與感受紐約這個城市的律動與呼吸。
大師筆下另外兩個比較輕鬆的系列,是Burglar雅賊系列(Bernie Rhodenbarr)跟在陰錯陽差之下,意外的遊走於各國、無法睡著的情報員Even Tanner,其中雅賊系列很有結構與系統化的置入美國各文化類型:包含藝術、文學、運動與電影等;睡不著覺的幹探則是對極權暨共產國家充滿嘲諷之能事,兩者以輕鬆詼諧、引經據典且妙語如珠的風格,亦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較近期的系列作殺手凱勒(Keller),則源自於一連串美好的意外,原本是於雜誌上的短篇連載,據Block自述,卻不料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就這樣冒了上來,讓原本充滿黑色幽默風格的短篇系列慢慢發展成了中篇,甚至到了第五本作品《來殺我啊》(Hit Me),居然寫成了超長篇,讓這個意外結婚生子、但為了滿足集郵慾望,不得不下海取人性命的殺手,成了在史卡德退休之後,很有接班態樣的矛盾角色。
Block大師的創作能量豐沛,除了系列作之外,早期書寫過不少羅曼史混搭犯罪的黑色艷情小說(如Grifter's Game-《騙子的遊戲》、Deadly Honeymoon、A Diet of Treacle等)、中期編纂過許多真實的犯罪實錄(The Collected Mystery Stories)、近期也端出以911為背景、質量甚為厚重的寫實作品《小城》,此外,對寫作推廣不遺餘力的卜老,也出版了許多不吝於分享寫作技巧的寫作指導工具書(On Writing-《卜洛克的小說學堂》),另外,令出版名人唐諾念念不忘,希望有昭一日能看到出版社出版的純文學作品Step By Step,則是少數書寫作家心境的私密作品。
以下,是參與2014年3月7日PM2:00-3:00於台北之家,卜洛克來台記者會的實況報導:
唐諾:
- 閱讀生涯中,只有Block的Scudder系列跟John le Carré的間諜小說,將類型小說書寫到具偉大文學的高度
- Scudder系列作品,已超出了類型小說的範疇,吸引了許多一線純文學作家的喜好,其作品像面鏡子般的映射出每個人心中對於正義與堅持的形象
- 因為喜歡Block的作品,在編輯生涯及退休後,不遺餘力的為其每一部作品書寫序,應該是華人世界中,為單一作者書寫文章長度最多的人
- 1986年,《八百萬種死法》曾改編成電影,但因大幅修改原作的內容導至電影惡評如潮(但居然是金獎名導Oliver Stone改寫的劇本跟演技不差的Jeff Bridges主演),Block曾說過心中覺得很適合扮演Scudder的演員是Robert Duvall ,但小說改編的電影距上一部已將近30年,其間演員已都老了,但好消息是,今年9月,由同樣頗具風霜、新一代動作老男星連恩尼遜(Liam Nesson)主演的《行經死蔭之地》(A Walk Among the Tombstones)改編電影即將上映,頗令人期待,唐諾本人很想看到是由誰來飾演身高2百公分以上的屠夫米基‧巴魯(演員名單中未看到,據了解在電影中是只獻"聲"不現"身")
- 波赫士說過:一個人的形象變成百人的共同記憶,加上遺忘才是人生的真相,故紐約能有一個像Block的作家紀錄城市的更迭變化,是”城市的欣悅”。
臉譜出版發行人:涂玉雲:
- 因為Block先生的Scudder系列作品,開啟了華人推理文學的閱讀高峰,也帶動了出版業的風潮,故此次不計成本,推出限量的「馬修史卡德系列珍藏版」,後續也將以每個月兩本重新編譯的Scudder系列著作,回饋舊雨新知,此波的改版,已是同作品的第三種版本。
- 因為Block先生將推理小說寫到超越了類型小說的層次,故此次的改版設計,特別邀請傅月庵+楊雅棠先生跨刀,重新包裝,刻意的將小說包裝設計成不像一般類型推理小說,其中每本小說封面中的一抹紅,更是串聯起全部十七部作品。
- Block小說的讀者,尤其亞洲地區的讀者,都是所謂的知音人,他們的閱讀深度夠、對作品中的人物關連如數家珍,在華人中有許多知名的粉絲如梁朝偉、王家衛…
卜洛克:
- 因為不會說中文,故本來只想聽聽大家對其小說的看法
- 感謝臉譜出版社及台灣的讀者這麼喜歡Scudder系列作品,即使是在美國,也沒有像臉譜出版社這麼慎重的出版一整套「馬修史卡德系列珍藏版」
- 第一次來台灣時,才真正很驚訝其作品在台灣這麼的受歡迎,透過臉書及E-mail,讀者表達與分享了對他作品的喜愛與想法,他深感榮幸與感謝
- 9月份改編自小說的《行經死蔭之地》電影即將推出,希望台灣的讀者也會喜歡
現場提問:
Q:對9月份的改編電影《行經死蔭之地》及主角Liam Nesson的表現是否滿意?
A:已看過電影的初剪版本,對結果相當滿意,覺得興奮也很期待電影問世,對Liam Nesson表現極為滿意,覺得其將Scudder細微及細膩的情感演譯的很好,同時也展現了動作英雄的力道
Q:伍迪艾倫的電影走出了紐約、新世紀的福爾摩斯也有倫敦跟紐約篇,未來Scudder是否也有機會走出紐約,例如到台灣?
A:Scudder年紀大了,應該不會做這麼長途的旅行,但是我認為他應該會喜歡台北,另外,我本人還蠻喜歡CBS這部新世紀福爾摩斯的影集
Q:隨著科技的發達,新的犯罪手法也運新科技如twitter、FB,未來在Scudder系列中是否會引入這些新科技?
A:我認識的Scudder,也都是透過書裡,我相信他會發電子郵件、透過Google查詢些資料,但是畢竟他年紀大了,我認為他是不太熟悉這些新科技的
Q:可否談談殺手凱勒?
A:凱勒原本是一個個短篇故事,也沒有打算發展成系列作品,但在寫作的過程中,很奇妙的,故事就一個一個冒了出來;凱勒的角色充滿了犯罪及壓力,他是個殺手,照理來說讀者不應該會喜歡這樣的角色,但很奇怪的,他受歡迎的程度卻超乎我的預期,甚至,連我的母親都很喜歡他,有一天,我母親半夜突然打電話給我,說她小說讀到一半時,突然很擔心凱勒是否會遇到不好的事?但是又覺得他既然是一個殺手,自己為何需要這麼關心他?這種矛盾,其實就是殺手系列的核心,但設定這種矛盾的氛圍,卻非當初創造此角色刻意的規劃,是角色自己生成的個性,自然的形成了這種複雜又矛盾的個性,這一點,和雅賊羅登拔很類似,主角都是不法之徒,但讀者卻充滿矛盾的喜歡,可能每個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點想要犯罪的意圖吧?
在最新的一本雅賊系列-《數湯匙的賊》(The Burglar Who Counted the Spoons)中,會有一個關鍵的角色跟台灣有關,出沒的餐廳叫做two guys from Taichung,在此,先賣個關子,不說明這個角色是好人或還是壞人,待讀者去尋找這個驚喜。
Q:台灣的讀者跟其他國家的差異?
A:熱情度很高
Q:台北跟紐約的差異?喜歡台灣的哪個地方?
A:雖然出版社很熱心的為我安排了許多參訪的地點,但老實說我都不記得了,以前我常常在美國境內花很長的時間辦簽書會,也總是有些讀者會問我喜歡他們的哪個城市?但老實說,對我來說,與其說是對城市的印象,不如說是一個書店跟一個書店之間的差異而已
Q:是否會給Scudder這個角色一個結局或是交代?包括這系列書中的許多配角如丹尼男孩?
A:我很難想像自己還會再書寫Scudder系列的作品,他是一個real-time的私探,書中的角色是跟真實人生中的人一般隨著時光而老去,1976年首次現身迄今,Scudder應該有7、80歲了,他太老了,也經歷了夠多的冒險,我想讓他休息一下,讓他看看電視就好了:但因為太常被問到類似的問題,所以我也常常懷疑自己的想法會不會是錯的,讓我再好好想想吧?話說回來,在我的一本短篇輯《The Night and the Music》中,其實有兩個短篇作品(收錄在中文化小說《蝙蝠俠的幫手》之中),約略的交待了Scuuder的可能結局,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Q:會再創作新的Tanner系列作品嗎?
A:我很懷疑,最近一本Tanner系列作品Tanner on ice距今已將近28年前,或許再等個28年再來看看好了
Q:心中對於理想推理小說的定義為何?這麼長的寫作生涯,寫作的意義是否有所改變?
A:事實上,最理想的推理小說存在每個讀者心中,每個讀者對這個問題的定義與答案都會有所不同。
Q:Scudder在書中總是走路或是搭乘地鐵,作者本人是否亦是如此?
A:在紐約的日常生活,的確除了走路外就是搭乘地鐵
Q:Scudder系列作品《行經死蔭之地》即將影像化,由於影像的傳播力量大於文字,是否會擔心未來電影化的作品變多,取代了文字,小說的讀者會變少?
A:完全不擔心,小說影像化,會讓人們更想要讀原著小說(因為小說的內容應該是更豐富的),只要一讀小說,就會有更多的讀者喜歡我的作品
Q:Block創造過許多角色覺得自己個性最貼近哪個角色?或者自己最想成為哪個角色?
A:我創造的每個角色都很喜歡,沒有偏好特別的角色,我的朋友Peter Straub曾說過我的個性有點像Keller,但是我的職業跟Keller不同:通常讀者似乎會認為作家筆下的人物其實就是作者的化身,但事實上並不然,或者說,作家筆下的角色多多少少會有創作者的身影,可能會有點這樣的成分,但絕大部分,創作人物的哲學思維、想像或認知,都是人物自己本身專屬的特質,跟作家本身是沒有任何關聯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