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06015322-3762922632

從《失嬰記》的魔子誕生,到《蘿絲瑪麗的兒子》之迷惑世人,中間歷經了數十個年頭,恐懼的根源也從無從預測到無所不在,世界進步了,但有因此而變得更美好了嗎?看看煙硝遍布的世況,你會明瞭新時代的撒旦為何如此強大及令人無從抵禦之。

艾拉‧萊文(Ira Levin)完成於1968年的《蘿絲瑪麗的嬰兒》(Rosemary's Baby),描述的是撒旦如何藉由魅惑與儀式,產下了人魔混血的子嗣,在當時才華洋溢的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鏡頭下,改編的電影《失嬰記》,充滿了不祥的冷冽鏡頭及詭譎不安的氛圍,波蘭斯基藉由這個撒旦經由人體具象化的過程,暗喻了冷戰期間,人際間的陌然猜疑與不信任,魔鬼可能生成於每一個咫尺天涯的人心之中,而在當時物資較為缺乏、人心惶惶的年代,撒旦魔物的存在讓人們必須更堅強、更連心、更有愛,來抵禦這些內在外顯、步步進逼的惡魔。

相隔了數十年的續作《蘿絲瑪麗的兒子》(Son of Rosemary),仍是以撒旦崇拜及審判日為主軸,在這部震撼力及驚悚程度毫不遜於前作的續篇中,艾拉‧萊文再次展現了在極簡的文字之中,潛藏不安與隨時可能翻轉吞噬人心的魔性筆力:故事敘述了從33年昏迷中甦醒的蘿絲瑪莉,與有著一半撒旦血液的愛子安迪相逢,猶如快轉般的,記憶中仍是稚子的安迪已跳接成極具魅力的神祕宗教領袖,同時擁有著龐大的團隊及背景各異的金主,正規畫著一項大型淨化人心的點燭儀式,究竟存有惡魔血統的安迪,是成功抗衡了血液中的黑暗力量,衷心的信奉上帝並為世人祈福,抑或是包藏著圖謀滅世的禍心?在萊文刻意不帶激情與平舖直述的描述中,讀者跟有點昏沉朦朧的主視者蘿絲瑪莉一樣,看到了安迪時而露出虎角,時而踰越母子分際,時而煎熬於兩股力量之間的自持與掙扎,於是乎,讀者跟蘿絲瑪莉一樣,迷惘困惑且不確定了,也無法肯定終局看到的將是混沌黝暗的人間煉獄,抑或是溫暖明亮的光明未來?

01.4in1  

這種詭譎不安、魔影看似步步進逼,卻也可能隨時消散退卻的心理拉扯,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朦朧感,也讓篇幅不長的小說有種厚重深沉的力道,時間似乎在閱讀的過程中被無限制的拉長了,濃縮快轉的是安迪的成長,但煎熬搖擺延長的卻是讀者與蘿絲瑪莉心中那一把善惡拿捏的尺,在這裡,萊文甚至極具巧思的為刻意濃縮的時間及平板化到有點可笑的情感作了一個令讀者深感瞠目結舌的伏筆及註解,絕對會讓讀者不舒服到難以忘懷,但也會恍然大悟萊文以此方式書寫此警世錄的真實目的;從形式意涵,都經過縝密的深思熟慮及佈局,萊文的《蘿絲瑪麗的兒子》,不需要大導演加持來增添驚悚的能量,光就文字本身,就重擊到令讀者難以忘懷。(PS:看過《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的讀者應該會更有感覺)

02.2in1  

《蘿絲瑪麗的嬰兒》,描繪的是撒旦的延續與誕生,《蘿絲瑪麗的兒子》描述的則是撒旦之子的煙視魅行及撒旦更為狂妄的滅世圖謀,暗諷的則是更為混亂的濁濁人世;描述撒旦及驅魔的電影及小說,其實多多少少在本質上都反映了人們對現今世況的不滿與恐懼,企圖藉由這些恐懼的文字影像,來教化人心,勸人放下仇恨貪婪與拳頭,試著以較寬容的心態來看待生命中的憤恨、不甘與失落,但,縱使有這麼多包藏於恐懼表象的良善意圖,人心有更為淨化了嗎?看看近來煙硝不斷的無情戰火,我苦笑了,或許,是我們看得不夠深入不夠多,所以持續了數十年,萊文仍有動力來書寫更為猖狂的撒旦來驚嚇世人,利用恐嚇性的訴求告訴我們惡魔真的存在,更有甚者,在這個更容易被集體操弄、更容易盲從附和的時代,惡魔的存在不僅能毒害個人,甚至可以終結人類,這是《蘿絲瑪麗的兒子》的深層意涵,也是藍儂(John Lennon)白色想像鋼琴的最大反差。

Screen shot 2011-04-13 at 4_15_19 PM  

另一個衍生的感想是看完了《蘿絲瑪麗的兒子》,令人好生懷念起年輕時期的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lanski)米亞‧法羅(Mia Farrow),從《大法師》(The Exorcist)《天魔》(The Omen)《失嬰記》《天使心》(Angel Heart)《火線追緝令》(Se7en)、《魔鬼代言人》、《康士坦丁驅魔神探》(Costantine)以來,影史上不乏許多描繪撒旦企圖毀天滅地或引人入魔的電影,有些著眼於駭人影像的呈現,有些著重在心理層面的侵蝕,但若要選出最能描繪撒旦形象與魔力的導演,我個人覺得非羅曼‧波蘭斯基莫屬了,早期波蘭斯基的影像是令人感到坐立難安的,承襲了希區考克在電影後窗中所形塑的人際疏離感,波蘭斯基將人與環境那種格格不入與違和感放大,在《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反撥》(Repulsion)《怪房客》(The Tenant)中,於限縮的空間時空中,像滴水穿石般的一點一滴的從肉體及心靈層面壓榨演員跟觀眾的神經,讓人在觀影過程中坐如針氈,《失嬰記》則是兩人完美的結合,萊文冷冽卻充滿隱喻性的不安文字,搭配波蘭斯基慢火細燉、令人神經緊繃的高張力影像,成就了影史上最令人深感惶然不安的驅魔電影(其奧斯卡得獎作品《戰地琴人》(The Pianist),更是將在極度壓抑限縮的空間之中的惶恐人性描繪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也一直覺得由強尼戴普(John Depp)主演、波蘭斯基導演,描繪古書交易員意外喚醒撒旦的《第九道門》(The Ninth Gate)是驅魔電影難得的佳作,可惜當時處於低潮期的波導之此部作品,並未引起廣泛的討論與注意就是了,很推薦這部電影給喜歡羅絲瑪莉系列的讀者;此外,知性與神經質並具的矛盾結合體米亞法羅,也很令人懷念,法羅曾經可以是伍迪艾倫的謬思女神,也可以是波蘭斯基的崩潰代名詞,脆弱纖細易感是她的外顯特質,剛毅堅強浪漫則是她的內涵,氣質這麼特別且兼具代表性作品的女演員,在影史上也是不易得見的。

03.2in1  

04.5in1  

05.6in1  07.6in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nabilee 的頭像
    hanabilee

    貝果的異想世界

    hanab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